我们需要更多烂学校
原文:We need more bad schools - supermemo.guru
观察
有些人主张「烂学校总比没学校好」。
有封寄给我的邮件写道:「SuperMemo Guru 错啦!快看 Justin Sandfur 写的这篇文章。他认为,根据研究,烂学校同样对社会有益。」我将这篇邮件节选如下:
常见问题。什么是常见问题?
Justin Sandefur 的文章《世界需要更多的烂学校》似乎反驳了我在学校问题中的观点。「全球发展中心」网站(重点强调):烂学校似乎一直在产生好结果。
研究文献表明,资金投入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很弱,但它同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回报高得惊人。这很矛盾。我们知道,贫穷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低得可怜。之前我的一篇文章表明,在我们有数据的 50 多个发展中国家里,近一半的国家中,在五年级后离开学校的女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读懂一句话。
送孩子去学校(尤其对女孩来讲)有巨大的社会回报。每多接受一年学校教育,不仅未来工资回报就会增长 10%,而且受过教育的妇女生育孩子更少,更容易存活。如果学校甚至没有教她们阅读,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个体水平数据显示,接受过六年小学教育的女性比没有上过学的女性大约少生了 0.6 个孩子,而这些孩子的存活率高了 5%。但假设把重点放在去过学校但没学过阅读的人身上——即那些似乎在烂学校中失败的女性——她们仍然平均少生了 0.25 左右的孩子,并且这些孩子存活率仍提高了 2%(…)。
此外:
-
在印度尼西亚,PISA测试中位数学生的得分低于越南 10 个百分点。在那里,Duflo(2001)发现在 1973 和 1976 年之间学校建设的激增依然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回报以每年 6.8% 至 10.6% 的速度激增。Breierova 和 Duflo(2004)表示这也导致了人口出生率和儿童死亡率的下降。
-
在尼日利亚,只有 8%(!)的五年级毕业女性能够读懂一句话。在那里,Osili 与 Long (2008) 表示学校教育增加一年会导致0.26个婴儿的减少,该结果基于普及初等教育时间的区域差异得出。
-
在乌干达,教师缺席课堂的时间高达 60%,Anthony Keats (2016) 发现由 Museveni 总统在 1997 年推出的普及小学教育计划不仅导致了总体生育率的下降,还减少了慢性营养不良儿童的数量。
-
Singh(2014)发现埃塞俄比亚的小学在学习效果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秘鲁和越南的小学。而 Luke Chicoine (2016) 发现,在 1993 年至 1996 年期间取消学费后,女孩额外获得的 1.5 年教育仍然导致生育率的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性行为、婚姻和生育的推迟以及避孕措施使用的增加。
-
在肯尼亚,Lucas 和 Mbiti (2014) 发现,即使是最好的中学也没有提高多少学习效果,Andrew Brudevold-Newman (2016) 发现,免费的中等教育导致了生育延迟和**从农业向技术就业的转变*
本常见问题对彼得·沃兹尼亚克(2017)撰写的《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去学校》的内容进行了扩展。
回复
我们需要修更多烂路
关于欠发达国家的「我们需要更多烂学校」的报告和「我们需要更多害死人的烂公路」一样真实。非洲的公路死亡事故是世界第一,尽管道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众所周知。同样地,道路建设对工业化世界的经济效益递减,而学校教育正在慢慢地变成一种负担,有待充分衡量和理解。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希望帮助欠发达国家遵循我们越来越低效的教育路线,还是另一种更好的道路,例如免费的网络和在线学习。
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
学校的核心问题在于那些不满现有体系、失去学习热情的孩子。但这在欠发达国家并非普遍情况。以下是摘自《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去学校》一书的引言:
在利比里亚的小村落、里约热内卢的棚户区、波兰的十户村落、玛萨瑞的贫民窟、后塔利班时代的阿富汗或者移民郊区的贫困陷阱中,学校教育是一种眷顾。它可以让人们远离贫困、暴力或虐待。
全球发展中心的文章提供的所有研究事实都与现代学校教育的体验相去甚远。在现代学校,孩子们并没有获得解放,而是从温馨的家庭走入了以成绩和测试为主导的压抑环境,在这里,学习的乐趣寥寥无几。
相关不代表因果
在解读统计数据时,总是存在误读的风险。在西方世界,我们倾向于相信受教育的年限可以降低入狱的风险。然而,如果我们看看少数族裔的惊人辍学率,我们应该怀疑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学校提供的只是有限的解决办法。
同样地,如果你发现在埃塞俄比亚接受更多的教育与延迟结婚有关,你可能会认为学校在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使女孩在考虑结婚时更加谨慎。实际上,完全不同的因素可能发挥作用。在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是婚姻制度阻止女孩入学或导致早期辍学。那些逃脱这一传统的女孩获得了额外的教育年限,这有助于解释这种关联。尼日利亚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线索。如果学校在提高识字能力方面做得很糟,出生率的差异就不能仅仅通过识字能力来解释。
在欠发达国家,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家庭环境、个性和天赋有助于人们在教育、社会生活、就业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结果。能够去学校的儿童已经占有优势,享有更好的资源,而学校教育搭了他们通往更好未来的便车。学校希望把其他因素所致的好结果归功于自己。简单来说,条件更好的儿童更可能在学校学习,并让统计数据变得好看。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欠发达国家并没有非学校教育的文化风气。不上学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童工,遭受包办婚姻或其他不幸,这在工业化国家中几乎闻所未闻。
强制学校教育
教育优化的关键转折点似乎总是强制学校教育的引入。在欠发达国家,政府经常努力提高学校就读率。一旦就学率提高,政府就会尝试让学校教育强制化。这种举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将解放工具转化为压迫工具。受教育的权利变成了上学的负担。强制学校教育必须结束
教育投资
那么我们还应不应该帮助欠发达国家修建更多的学校?我对免费接入网络的主意深感兴趣(例如由 Sugata Mitra 与凿壁上网项目所倡导的那样)。我赞同马克·扎克伯格的观点,他认为互联互通应该是一项人权: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而知识经济正是未来的趋势。通过让更多的人接触互联网,我们不仅能够提高数以亿计人的生活质量,并且如果我们受到他们贡献给世界的想法和生产力的启发,我们还可以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给予所有人互相交流的机会是建成知识经济的基础。
贫困地区的网络接触实验似乎表明,比起在学校改革上花钱,它们可能是更好的投资。马克·扎克伯格吸取了这个痛苦的教训,他发誓将有所改进。
结论
尽管标题颇具煽动性,这篇引用的文章非常详实,并且与学校教育问题中所陈述的断言毫无矛盾。这段节选非常值得记住:
大量的研究质疑了教育支出与学习成果之间的联系,而一些旨在改善学习的微观干预研究则专注于零成本,甚至减少教育预算 [...] 当援助预算紧张时,向特定行业(例如教育)分配更多的资金并不是事关慷慨或者道德的运动,这本质上是一场划分固定预算的零和博弈。如果这就是我们所参与的博弈,那么教育投资者就不能回避如何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学习成果的讨论。